让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
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,以雷霆之势涤荡“四风”积弊,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如何让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,需要我们在“入脑、入心、入行”上下功夫,真正将作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。

以学习之深,确保主题教育入脑理论学习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。当前,一些地方存在“学用两张皮”现象,理论学习浮于表面、流于形式。要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入脑,必须构建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学习体系。要原原本本学,逐条逐项领会八项规定的核心要义;要联系实际学,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存在的作风问题开展研讨;要创新方式学,运用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的模式,通过微党课、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强学习吸引力。只有把理论学深悟透,才能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。

以警示之效,确保主题教育入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。近年来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,是最生动的警示教育素材。要深入剖析这些案例,通过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、参观廉政教育基地、开展以案说纪等活动,让党员干部受警醒、明底线、知敬畏。要特别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让警示教育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。同时,要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,对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,做到防微杜渐,真正让纪律规矩内化于心。

以实践之真,确保主题教育入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关键,要看是否转化为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。要深入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、服务群众,在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中锤炼作风。要健全监督机制,通过明察暗访、专项检查等方式,持续整治“四风”问题。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将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,形成鲜明导向。只有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实际行动上,八项规定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
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,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。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,持续深化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不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“金色名片”,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保障,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女织寨镇人民政府 周璐)

八项规定:一把永不卷刃的作风之剑

十年前的寒冬,中央八项规定如惊雷乍响,划破了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厚重阴霾。这把作风之剑出鞘以来,党风政风为之一振,社风民风为之一新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八项规定不仅是一项具体制度,更是一种政治品格和精神标识。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上,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,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作风革命,需要在常学常新中筑牢思想防线,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政治本色。

古人云:”风成于上,俗形于下。”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效应。从遏制”舌尖上的浪费”到整治”车轮上的腐败”,从精简文件会议到规范公务接待,八项规定以具体问题为切口,撬动了整个政治生态的变革。历史经验表明,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始于作风的松懈。苏共垮台前,特权腐败已成顽疾;国民党败退台湾时,”五子登科”(位子、票子、房子、车子、女子)的腐败文化已深入骨髓。八项规定正是以史为鉴,通过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,避免了”蠹众而木折,隙大而墙坏”的悲剧重演。

做好八项规定精神教育,必须打破”雨过地皮湿”的形式主义窠臼。当前一些地方的教育活动存在”三多三少”现象:文件传达多,深入思考少;表面文章多,实际效果少;短期突击多,长效机制少。这种教育如同”水过鸭背”,难以真正入脑入心。有效的教育应当像陕西延安那样,把学习课堂搬到杨家岭革命旧址,让党员干部在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”实事求是”的地方重温作风建设初心;应当像浙江嘉兴那样,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”四风”问题预警系统,让科技为传统教育赋能。只有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场景,把历史经验对接现实问题,教育才能真正触动灵魂、指导实践。
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必须实现常态化、长效化。明代张居正推行”考成法”时强调:”天下之事,不难于立法,而难于法之必行。”今天,我们要建立”学、查、改、立”的闭环机制:学深悟透中央精神,查摆自身问题,整改落实到位,建立长效机制。北京市推出的”每月一警示”教育,深圳市实行的”作风体检”制度,都是有益的探索。更重要的是,要把教育成果转化为”为民办实事”的实际行动,像焦裕禄那样”心中装着全体人民”,像谷文昌那样”不带私心搞革命”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获得感。

“善除害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绝其源。”八项规定精神教育不是一阵风,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要以”永远在路上”的坚韧和执着,不断擦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,让作风建设的清风吹拂每一个角落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作风保障。唯有如此,方能确保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女织寨镇人民政府 周璐)

以“学查改”为钥开启作风建设新篇章

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,如春风化雨涤荡了党内不良风气,重塑了党的形象。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,更需以“学查改”为方法论,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“学”是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,“查”是刮骨疗毒的利器法宝,“改”是祛疴除弊的关键一招,三者环环相扣,构成了作风建设的内在逻辑闭环。

字当头,筑牢思想根基。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,而是触及灵魂的思想革命。从井冈山时期的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到延安整风运动,再到新时代的中央八项规定,党始终将纪律教育作为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。现实中,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“四风”问题上屡屡触线,根子在于学习浮于表面、不入脑入心。必须把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,与党章党规党纪学习相贯通,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,让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。

字为要,敢于刀刃向内。自查自纠是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。延安时期,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“脱裤子,割尾巴”,彰显了共产党人勇于自我解剖的政治勇气。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更需要这种刀刃向内的精神。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,既查公款旅游、违规接待等显性问题,更查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隐性问题;既用大数据筛查发票记录、公车轨迹,也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。自查与督查双管齐下,方能形成“伸手必被捉”的震慑效应。

字落脚,务求标本兼治。整改落实是作风建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:“制度问题不解决,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。”针对查摆出的问题,不能止于就事论事的表面整改,而要深挖病灶、举一反三。某单位在整改办公用房超标问题时,同步建立“用房标准动态监测系统”,实现了从解决一个问题到治理一类问题的跃升。要注重将整改成果固化为制度规范,形成长效机制。
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没有休止符。从“学”中明规矩,在“查”中知敬畏,于“改”中树新风,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,正是我们党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的生动写照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要继续用好“学查改”这个方法论武器,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,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,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注入不竭动力,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女织寨镇人民政府 周璐)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