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是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然而,曾几何时,基层干部被文山会海、过度留痕、频繁检查等形式主义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。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各种任务层层加码、逐级下压,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奔命,难以将精力真正聚焦在为群众办实事上。
形式主义的过度泛滥,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。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,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;重复烦琐的检查考核,让基层干部在应对资料准备和迎检工作中分身乏术;过度留痕的要求,使得工作本末倒置,干部们忙于拍照、记录、整理台账,而实际工作成效却被忽视。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,也磨灭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,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。
基层减负,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。要从源头抓起,精简会议数量和规模,开短会、讲短话,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,让基层干部从会海中解脱出来;控制文件篇幅和发文频率,避免文件过多过滥,使基层能够有更多时间研读和落实重要政策文件。同时,优化考核评价机制,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,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,摒弃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做法,为基层干部营造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。
减负不是减责,松绑不是松懈。基层减负的目的是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,更好地履行职责,担当作为。基层干部要将减负所释放出的时间和精力,投入深入群众、服务群众中去,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;要勇于创新,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、新方法,在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上出实招、见实效;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,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,以适应新时代基层工作的新要求。
只有真正为基层减负,才能让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,让基层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昂扬的斗志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基层篇章。让基层减负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,为基层干部的实干担当腾出广阔空间,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基层力量。(作者: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女织寨镇人民政府 宋志钢)